
核电安全,毫厘必争
在核电站建设中,锚固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乎核设施的长期安全。徐大堡核电站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点核电项目,其设备安装、管道固定及结构加固需满足极高的抗震、耐腐蚀及耐久性标准。南京曼卡特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M12*180通丝化学锚栓与M12*130自切底机械锚栓,通过“胶层剪切+螺纹咬合”复合传力机制及抗震机械锁键技术,成功破解核电工程锚固难题,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。
技术突破:双锚栓系统破解核电加固三大挑战
1. 通丝化学锚栓:动态载荷下的三维应力分布
徐大堡核电站设备运行中产生的振动载荷对传统锚栓提出严苛考验。曼卡特M12*180通丝化学锚栓采用精密通丝螺纹设计,与高性能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形成“胶层剪切+螺纹咬合”复合传力模式:
胶层剪切强化:胶粘剂填充螺纹间隙后,在轴向载荷下形成径向约束效应,使胶层从单向受剪转变为三维应力分布,剪切强度提升40%以上;
螺纹机械咬合:通丝螺纹与混凝土基材孔壁形成多齿锁键结构,有效分散应力集中,抗拔力较普通锚栓提高数倍。
该技术通过欧盟ETA认证及200万次抗疲劳测试,在120分钟耐火实验中仍保持结构完整,性能指标全面超越进口同类产品。在核电站设备固定场景中,单锚承载力达满足核设施高频振动下的长期稳定需求。
2. 自切底机械锚栓:极简施工与零位移保障
针对核电站管道支架及结构件的快速加固需求,曼卡特M12*130自切底机械锚栓采用自切型机械锁键效应,通过以下创新实现高效施工与长期可靠:
结构简化:锚栓头部集成环形剪切刃,旋入基材后自动形成机械锁键,无需二次扩孔,施工效率提升数倍。
低膨胀应力:适用于小间距、小边距安装,避免对混凝土基材造成微裂纹损伤;
抗震耐疲劳:通过模拟地震现场测试,在核电站极端工况下保持零位移,维保周期延长至数十年。
在核电站管道支架加固中,该锚栓与碳纤维布复合使用,形成“金属锚固+纤维增强”双重保障体系,显著提升结构抗冲击性能。
工程实践:从实验室到核电现场的全流程验证
1. 徐大堡核电站设备固定:动态载荷零衰减
在核电站汽轮机底座固定工程中,传统锚栓因振动导致预紧力衰减问题突出。曼卡特团队采用M12*180通丝化学锚栓,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可靠加固:
1.基材处理:采用高压水枪清除混凝土表面浮尘,气动打磨机剔除松散层,确保孔壁粗糙度达标;
2.锚栓安装:注入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后,旋入锚栓并施加预设扭矩,通过超声波检测仪确认胶层填充率≥95%;
3.载荷测试:模拟核电站满负荷运行振动,经数十小时连续监测,锚栓预紧力衰减率小,远低于行业标准。
施工方负责人评价:“曼卡特锚栓将动态载荷转化为静态机械锁紧,三年运营期间零松动记录,为核电设备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支撑。”
2. 管道支架加固:耐腐蚀与防火一体化方案
针对核电站海水循环管道支架的腐蚀风险,曼卡特采用M12*130自切底机械锚栓与碳纤维布复合加固方案:
锚栓防腐:锚栓表面经纳米级钝化处理,通过中性盐雾试验3100小时无锈蚀,寿命较传统镀锌锚栓延长3倍;
防火保护:锚栓与碳纤维布外覆防火涂层,通过120分钟耐火实验,满足核电站防火规范要求;
施工优化:采用BIM技术模拟锚栓布局,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支架节点强度翻倍,工期大幅度缩短。
行业影响:从标准制定到全球应用
曼卡特锚栓系统的成功应用,不仅为徐大堡核电站提供安全保障,更推动核电工程锚固技术标准化发展:
标准引领:主导制定《核电工程用机械锚栓》等3项行业标准,填补国内核电锚固领域技术空白;
全球认可:产品通过欧盟ETA认证、中国核安全局Q1级认证,出口至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、埃及艾杜哈布核电站等“一带一路”标志性项目;
创新生态:构建“防锈、可拆、耐高温”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,通过反向螺纹旋出技术实现锚栓无损更换,解决核设施升级改造难题。
以中国智造守护核能安全
从徐大堡核电站的设备固定到管道支架加固,南京曼卡特通丝化学锚栓与自切底机械锚栓以“复合传力+机械锁键”的创新技术,重新定义了核电工程锚固系统的可靠性标准。正如曼卡特董事长黄子秀所言:“在核安全面前,没有妥协的余地。我们将持续投入研发,为全球核电建设提供更极致的安全解决方案。”曼卡特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核电工程筑牢安全基石,助力中国核能技术走向世界舞台中央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njmkt.net/Article/mktm12msyh.html
(编辑者:南京曼卡特,如需转载,请注明出处)